查看原文
其他

在京都,做个门外汉

2017-03-10 骆仪、周磊 纸城

编辑/日京川

旅行TRAVEL


一个“凡入目皆像是看電影”的城市,除了京都,很难有第二个。舒国治对京都的痴爱尽显在他的各种散文和游记当中。他也一直称自己是京都的“门外汉”,“门外汉者,只在门外,不登堂入室”。细想想,作为旅人谁又不是呢?


而“门外汉”的乐趣便是发现那些“景中人”看不到的美。春意正浓,漫无目的地步行在京都的古香古色之中,不抱着过高期待地走进一家当地的面馆或喫茶店,品尝与周边景色融为一体的清淡风味,当一个“地道”的“门外汉”。


“我有27个喜欢京都的理由:流淌于闹市中心的鸭川的美丽,有辆自行车便可踏遍市内的便捷,不挂招牌营业的饭馆的幽雅……”日剧《鸭去京都》的男主角衣川一出场,就表达了他对京都的热爱。


 “我有27个讨厌京都的理由:流淌于闹市中心的鸭川的碍事,京都人骑自行车速度之快,只接待预约客人的高高在上的体制……”《鸭去京都》的女主角上羽鸭却厌烦京都的固守成规,身为一家200多年老铺旅馆的继承人,她毅然前往东京求学工作,十年不回京都。


作家鹫田清一在著作《京都人生》写到,京都人对不起眼的蔬菜使用敬语,包括前缀“御”和后缀“桑”。极端的例子是把味噌汤称为“御御御味噌”,豆子、芋头称为“御豆子桑”“御芋头桑”。但奈良泡菜前面可不能用“御”,不然念起来就成了“屁泡菜”(御、奈良连读与屁onara同音)。


在京都我学会了一个词:こだわり(kodowari),指对特定事物有某种强烈意愿,可以翻译成讲究、执着,也有拘泥、固执的意思。


不管是喜欢京都,还是讨厌京都,都有很充分的理由。但京都人就这么守着他们的规矩,不因你的喜欢或讨厌而改变,こだわり。

 ——骆仪


番菜,京都人的家常菜


“小菜”(おかず)


对于一般日本人来说,与京料理拥有同样地位的“おばんざい”,是到访京都不可不吃的东西。おばんざい,汉字可以写作晚菜、番菜、万菜(下文权且写作番菜)。与高档的京料理相比,番菜可以理解为价格较低,一般家庭所做的家庭料理,即京料理的庶民版。

 

在京都生活较久的人,对于“哪里能吃到番菜”这样的问题往往会比较困惑:“不就是家里的普通料理吗?为何要特地去店里吃?”


典型番菜料理的菜盆都摆在吧台上


然而对于老京都人来说,番菜是“经济和社会地位都较低的人吃的料理”。“番”有廉价、粗糙的意思,就像番茶也是日本绿茶中较为廉价的一种。为了避免不敬,京都人日常交谈往往不会说“番菜”,而是以“小菜”(おかず)来指代。这就难怪为何京都人反而不知道名声在外的京都番菜了。

 

随着京都旅游业的发展,打着番菜名号、以旧町家改造的店铺也越来越多。有些店有着无懈可击的町家外表,而料理和接客水准全然不行,却卖出很高价格,这就是京都人说的“建筑一流、料理二流、接待三流”的店。




与其相信一些旅行指南或下榻酒店的推荐,不如自己在街头闲逛,看到那种菜盆都摆在吧台上、很有气氛的居酒屋式小店,进去就好。

 

番菜就该是随便吃的普通料理,不需要太有负担。以享受家庭料理,而不是出国吃大餐的心态去吃番菜,大概会比较容易满足。

 

浓拉面还是淡乌冬?


面馆


在写京都的面之前,讲一个小故事,司马辽太郎在《国盗物语》中曾写过,关于京都名厨石斋。石斋早年服务于三好家,织田信长打进京都,赶跑了三好家,石斋牵连入狱,一关就是四年。后来信长的随从建议让石斋担任信长的厨子,“这么好的京都料理家,一直关着实在太可惜了”。信长就叫他来做顿饭试试,好吃就赦免,不好吃就继续关回去。石斋把饭菜端上来,信长吃完后勃然大怒:“这是给人吃的吗?厨子不会做饭留着何用?斩了!”石斋听到消息后不动声色,说:“请再给我一次机会。”第二天早上,石斋的饭菜又端到了信长桌上。信长喝了一口酱汤问:“这是石斋做的?”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信长三下五除二将饭菜吃完,宣布大赦:“太好吃了,任命石斋为总管!”

 

信长的随从们都觉得不可思议,问起石斋,他轻描淡写地表示,第一次给信长做的,是自己最擅长的京都料理,很少使用调味料,注重食物的本味。第二则是加了大量的酱油、糖、醋,也就是乡村里的平常料理手法。京都的乌冬和拉面,与石斋的这两顿饭,有异曲同工之妙。


拉面


京都是一个存在淡味信仰的城市,京都的出汁以“淡薄”闻名,往往只用昆布煮成高汤,再加入沙丁鱼干等煮沸。这也是京都乌冬的主要汤底,一般会在里面加上淡口酱油、味醂、砂糖等,成为乌冬面的汤汁。


与乌冬的淡味相比,拉面则正好相反,大多采用猪骨汤混合鸡骨等,加入酱油调味汁,是偏浓厚的味道。

 


乌冬


有位京都作家曾如此解读京都乌冬和拉面的两极化:京都是一个新老并存的城市,乌冬更适合老年人,是传统的京都味;拉面则在年轻人和外来人口中比较流行,调味偏重,更符合大众口味。


老年人从小就吃着乌冬,岁数大了牙口退化,也不能吃得太重口,软绵绵的乌冬就更受他们欢迎。年轻人相对口味较重,比较能接受新事物,拉面正好投他们所好。

 

喫茶店,明治维新带来的潮店

 

电影《母亲河》剧照,取景于京都


京都给人的感觉是古老和守旧。不过老京都人总是会纠正别人,强调自己非常愿意接受新事物。“日本最早的路面电车诞生于京都,牛肉的吃法也是在京都开始流行的。”

 

咖啡也不例外。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学习国外的很多东西,包括生活方式。百年之前,京都市内就开始出现咖啡馆,有很大一部分发展成了京都式的喫茶店。

 

在连锁咖啡店大为盛行的今天,喫茶店在不断减少。全日本过去大概有三万间喫茶店,现在只剩下一万间左右。在喫茶文化发达的京都,河原町附近的一家名曲喫茶店,不久前也变成了烤肉店。


喫茶店


喫茶店总是有着玻璃格纹的门,挂着小小的风铃。手冲咖啡几乎是喫茶店标配,代表了京都“慢喫茶”的特点,客人们也不赶时间。用京都人的话来说,京都人来这里并不是为了喝咖啡或者吃东西,只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度过那段时间。京都喫茶店与其他地方的最大不同,大概是“使用方法”,客人不会抱着电脑在里面工作,而是注重放松和休息。

 

时至今日,喫茶文化在老京都人的生活中仍占重要地位,在 Inoda、前田咖啡等地,你会见到很多西装革履、白发苍苍的老绅士坐在桌子前,一边抽烟一边读报。过去他们来到京都,获得第一份工作时,学着像京都人那样去喫茶店吃早餐。现在他们老了,就会打扮得更加得体,继续守护这段珍贵的一人时光,把这份“sense”的感觉传给下一代。



喫茶名店Inoda 的庭院绿意扑面而来


现在禁烟文化在全球强势推行,京都的很多喫茶店却依然允许吸烟。因为从一开始,京都的喫茶店就是供客人消遣和等候的地方,等人需要抽烟,京都一向尊重客人的习惯,不愿因为世界的大势,就背叛那些几十年来一直在这里用餐的吸烟客。


毕竟,京都是一个重传统、不那么考虑外界声音的城市。


本文由出版社授权,节选自《京都漫步》一书


《京都漫步》

穷游·最世界/出品 骆仪/主编

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1月


点击标题查看以往精彩内容

可以画,何必写

伍迪·艾伦式的纽约还存在吗?

希区柯克与编剧们的那些“争权夺势”

整个世界都在消费着家庭主妇们的白日梦、性幻想和想象力

叶锦添:每天接收太多讯息,人们已没有了表达与拥有的欲望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合作及转载联系后台。

投稿邮箱:chenliping@eeo.com.cn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注paper-city



石川啄木  |  塔可夫斯基 | 小说开头 |时尚反叛者  | 蒂姆·波顿  | 梵高 | 香奈儿 | 铃木敏夫 | 石黑一雄 | 塞尔努达 |帕斯捷尔纳克 | 鲍勃·迪伦 | 里尔克 |爵士乐| 乔治·奥威尔帕蒂·史密斯| 今 敏 | 阿列克谢维奇 | 斯通纳 |闲逛台北独居生活赫尔佐格阿瑟·米勒小津安二郎李小龙希拉里赫胥黎普鲁斯特奈保尔汉德克小王子海明威旅行蒙田约翰·柯川伍迪·艾伦享乐主义卡尔·拉格斐卡斯特罗古典文学哈内克大都会原研哉纽约时报辛纳屈|点击以上关键词查看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